来源:广西日报
筑人才高地 聚创新活力--广西日报数字报刊 (gxrb.com.cn)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近年来,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瞄准广西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引并举筑就人才新高地,不断激发人才能力潜力活力,一大批科研成果纷纷转化和应用,持续助力广西工业振兴。”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以下简称桂电)校长徐华蕊说道。
桂电始终把“立足广西、融入广西、服务广西”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五年来,依托培引人才获得国家仪器重大项目2项、广西创新驱动专项12项;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33项;学校是广西目前唯一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的高校,2020年发明专利转化率达15.4%。
1 加大培引 汇聚人才扎根广西
“学校高度重视引才工作,拿出最大的诚意,吸引各方人才加入桂电。”分管人事工作的学校副校长刘宝臣表示,桂电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等10多项人才制度,构建阶梯式引才机制,实行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特殊人才一事一议制、紧缺人才项目制等制度,着力打造人才聚集的“强引擎”。
学校大力培养支持各类人才,着力打造具有桂电特色的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2017年开始,学校大力实施“大师计划”“拔尖计划”“英才计划”“提升计划”“团队计划”等5大人才培养计划,推行“揭榜挂帅”的特设岗位,搭建起基于人才成长规律、岗位与考核目标相对应的薪酬和配套政策体系。经过5年的支持培育,这支队伍之中的一批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还吸引了一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加入。譬如,“特设岗位”入选者孙希延研究员近两年来,先后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青年英才”入选者蓝如师进入国家级人才项目答辩阶段;“大师计划”入选者苑立波教授为学校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获批“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桂电校园风景很美,桂电人很朴实亲切,我在桂电取得的一点点成绩,离不开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我在这里感受到了桂电大家庭的力量。”桂电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苑立波教授表示,自己2017年来到桂电,入选学校“大师计划”,学校在平台建设、团队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都给予了配套支持政策,他可以心无旁骛地做科研。
“学院是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最基层单位,它直接面向学生,最了解各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在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下,学校还赋予了二级学院自主引才权。”学校人事处处长段雪峰介绍。
“学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以来,我们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9人。这些老师很受同学们欢迎,大大提高了科研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学院办学质量。”学校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莫尧尧表示。
据统计,近五年来学校引进博士学位人才381人,从国外引进人工智能、电子工程领域领军人才2人,从国内“双一流”高校引进光电工程等领域人才5人。
孙立贤教授主持完成的“纳米多孔材料的创新及其储能和传感特性研究”项目荣获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徐华蕊研究员主持完成的“TFT显示面板用高性能ITO靶材制备关键技术及国产化”项目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 聚力创新 把论文写在八桂大地上
根据2020年9月ESI最新数据显示,桂电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刘忆宁教授研究团队三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其中一篇同时入选热点论文。三篇论文均以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为第一署名单位和通信作者单位。此外,刘忆宁教授还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1项面上项目)及多项省部级项目,近年来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2019年获IET(英国工程技术学会)最佳论文,2020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广西自然科学二等奖。
以上只是桂电人才队伍建设成果的一个例子。
“学校围绕广西产业需求,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以‘学术带头人+团队’模式组建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先进封装等领域高水平创新团队近20个,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近五年来承担广西各级各类创新项目2000多项;承担柳工、玉柴、深科技等企业委托项目600多项。”学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曹卫平说。
学校拥有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在北斗高精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黑飞无人机智能管控、北斗电离层闪烁监测等方面持续取得技术突破。孙希延介绍道:“这是对卫星导航、位置服务、大数据等方面,结合我们学校优势学科进行的一系列创新突破所取得的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像基于北斗高精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推广到国内10余省和多个东盟国家。”
孙希延自担任广西信息科学实验中心主任一职以来,把绝大部分心血都花在了中心发展和团队建设之上。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她的卫星导航创新团队已是拥有一支中青结合、知识结构合理、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研究队伍。依托这支队伍,孙希延的实验中心在北斗卫星导航研究领域也获得了一系列高水平高层次科研平台,其中有包括广西科技厅认定的第一批广西院士工作站——桂电“航天技术院士工作站”(孙家栋院士)、国家发改委“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
近五年来,学校新增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16个,重点培育打造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现学校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零的突破。依托这些创新平台,培育了一批科技精英和创新人才,其中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广西创新争先奖3人、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孙希延在实验室指导学生调试设备。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八桂学者罗笑南教授介绍团队助推建成的智慧产业园。
3 成果转化 投身广西工业经济主战场
地处桂林高铁产业园的桂林智慧产业园建立于2018年6月,是学校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罗笑南及其团队推动成立的。
“园区将结合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资源,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着力打造集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经济、智慧生活为一体的高端智能经济园区,营造人工智能研发、生产、贸易(科工贸)于一体的智能产业生态链,尽快形成百亿产业园。”罗笑南介绍说。
桂林市国创朝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桂电校友企业之一。2020年,该公司与学校联合申报“整合高精度北斗定位的车联网关键技术及车载智能终端研制”项目,获广西创新驱动重大专项资金130万元,加上各类横向委托项目经费累计近200万元,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
“我们团队无疑是幸运的,除了得到政府方面的优惠政策,还搭上了母校科技转化的快车。”桂林市国创朝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二苗说。2006年,梁二苗还是一名在校生,他与志同道合的研发团队,在学校创新基地专研攻关一批富有创意的科研项目,赚到了公司的“第一桶金”。2007年,依托自主研发的“人体血泵控制系统”项目,梁二苗注册的公司很快成为桂林大学生创业园第一批20余家入驻企业之一。随着桂电大学科技园、“四创中心”成立,梁二苗迅速瞄准发展平台成功入驻,通过有效利用学校及园区的师生智慧、仪器设备资源,以及相关利好政策,该公司已发展成为广西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项目“远程在线检测监控平台及信息管理系统”承担单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技项目12项。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教育物联网、车载联网的整体解决方案,与华为、东风柳汽等企事业单位在物联网应用领域有着深度合作。
学校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建立了管理主体、运营单位、服务机构“三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牵头成立“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学校积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新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将成果转化收益(含股权)的99%奖励给项目完成团队,极大激励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如何让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可能?学校打造了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目前,学校培育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瞪羚企业2家。与桂林市共建“花江智慧谷”,入驻50余家企业并建立飞地研究院。与南宁市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已入驻科研团队12个,引进和孵化企业15家,在时空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国家战略行业完成成果转化20余项。
近日,学校主要领导带领高层次人才团队专程赴北海市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先后与北海市政府、各产业园区以及惠科集团等开展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发展、教育合作发展等3场专题研讨交流会,充分听取并对接了北海市各产业园区、惠科集团、广西三诺等30余家企业的科技研发情况及人才需求,为北海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学校校长徐华蕊表示,下一步,学校还将组织科研团队走进北海各工业园区,主动对接更深层次的需求,推动学校人才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现学校和产业双促进。
近五年来,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年增长超20%。“十三五”期间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实施超过4000件,比“十二五”翻了三番,2021年学校专利授权数居全国高校第89位。徐华蕊教授团队相关成果已在广西晶联光电转化,应用到16条高世代产线,新增销售额150余亿元。
“下一步,学校将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足广西、扎根广西、服务广西,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和科技优势,主动融入工业振兴战略,服务广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学校党委书记唐平秋如是说。
桂电发挥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作用,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服务广西工业振兴战略。坚持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高性能材料、大健康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基础研究—科技研发—创新孵化—应用转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电子信息领域
围绕北斗导航、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联合企业开展黑飞无人机管控系统、北斗地质勘查监测空间信息服务、智慧旅游、三维位置感知等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广西信息产业创新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围绕工业机器人、智慧交通、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突破钻头激光熔覆再制造生产线专用机器人、焊接机器人、BIM+装配式建筑、交通VR智慧仿真分析系统等关键技术,全面提升广西高端制造业研制能力。研发国内首台套PDC钻头激光熔覆再制造机器人,填补了国内空白。
大健康领域
联合企业开展可穿戴智能终端和医疗设备器械自主研发,重点攻关临床现场快速检测(POCT)、无创多模态脑疾病监测、穿戴式生命体征参数无创监测、无创动态血糖监测、无创实时减压病监测、人体生物电阻抗检测等关键技术。GM-A型无创血糖仪目前进入产品孵化阶段,系列智能化远程监测设备已完成试生产。
新材料领域
立足铟、锡、钛等广西特色资源,推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发,通过开展电子级钛白粉技术链、高丰度稀土永磁、新型纳米碳酸钙、高比容量高电压622镍钴锰酸锂掺杂和包覆等关键技术攻关,破解产业“卡脖子”问题。其中,ITO靶材近三年累计销售152吨,新增产值2.5亿元,出口创汇328万美元,产品替代进口应用到京东方、天马微电子等16条高世代产线,实现国产化率≥13%,带动下游企业实现产品销售150亿元,利润6.8亿元。
汽车领域
以广西汽车工业重大技术需求为导向,针对低碳智联新重型商用车轻量化、整车NVH系统设计、高性能摩擦离合器、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与东风柳汽、柳工叉车、桂林福达等企业联合攻关,推动汽车产业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发展。近三年新增销售收入27亿元、利税2亿元,节支减耗1270万元。
桂电是广西目前唯一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的高校。
(王再新 胡小敏 冼欣宜 文/图)